长丰60周年60人 | 王儒敬总经理专访:“智” 耕长丰,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

作者:智慧农业谷 发布时间:2025-08-28 10:30:06

微信图片_20250828100927.jpg    

    2020年的夏天,长丰县迎来了一位特殊的“新农人”。中国科学院智能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王儒敬带着他的团队,在这里播下了一颗智慧的种子——中科合肥智慧农业谷。五年时光流转,这颗种子已在长丰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,结出了科技兴农的累累硕果。

  故事的开端,是一场双向奔赴的选择。2020年6月,合肥市人民政府、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长丰县正式签署共建协议,总投资15亿元的智慧农业谷项目尘埃落定。“当时不少地方都向我们抛出了橄榄枝,但长丰的诚意最打动我们。” 王儒敬至今清晰记得项目落地时的情景:县里主要领导多次带队上门洽谈,从实验室选址到人才公寓配套,从政策扶持到资金保障,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细致周全。

  长丰县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支持科创的决心。项目意向达成后,长丰县立即成立工作专班,短短三个月就完成了研发场地改造、人才公寓装修等基础配套。更让王儒敬感动的是,县里还专门安排工作人员全程协助申报各类资质,“他们是真的把科研人员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”。这种“长丰温度”背后,是县域发展战略与科研方向的高度契合——从科创基金倾斜到人才引进补贴,从产业园配套到市场对接,长丰用优渥的营商环境,为科研团队搭建了心无旁骛搞创新的舞台。也正因如此,王儒敬落地之初就带领团队规划的“一院一园一基地”蓝图,得以稳步推进、逐步实现。

  在智慧农业谷的实验室里,科技赋能农业的图景正在生动上演。一台形似机械臂的设备正快速处理土壤样本,这正是王儒敬团队研发的“高通量土壤成分智能检测机器人”。过去农民送检土壤需等待15天,如今3天就能拿到涵盖42项指标的“体检报告”。“长丰草莓种植户最早用上这套系统,施肥成本直接降低了30%。”王儒敬的话语里满是自豪。

  这样的技术转化并非偶然。依托长丰县完善的产业配套和积极的成果转化政策,智慧农业谷构建起“研究院+产业园+示范基地”的闭环体系。在岗集镇智慧农业装备产业园,王儒敬带领团队将病虫草害识别技术转化为智能测报灯,如今已被全国90%的植保站点采用;在罗塘镇的试验基地,草莓采摘机器人、纳米杀虫灯等设备已服务周边5万亩农田。长丰县积极搭建产学研用桥梁,促进智慧农业谷技术就地转化和产业化,截至2024年,园区已成功孵化企业50多家,年产值突破8亿元,一条从科研到产业的完整链条已然成型。

  作为二级研究员、博导,王儒敬始终带头扑在科研一线。他带领团队累计获国家发明专利400余项,其个人更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,用实打实的成果诠释着科研工作者的担当。“搞农业科技,既要仰望星空,也要脚踏实地。”这是他常对团队说的话,也是他扎根长丰五年的真实写照。

  长丰县将科技创新作为县域发展的核心引擎,持续加大投入。近年来,长丰县将财政支出的15%投向科创领域,建成13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。而智慧农业谷的发展,正是这场科创实践的生动注脚。“长丰县政府‘栽下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’的策略成效显著:引进一个王儒敬,带来一个创新院,撬动一条产业链。”如今,这里已聚集302名科研人员,其中柔性引进院士4人、博士126人,成为名副其实的县域人才高地。

  “科技创新的道路没有终点。”王儒敬望着园区里忙碌的科研人员,眼中满是期待,“我们要继续扎根长丰,把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为长丰建设‘科技强县、制造强县、农业强县’贡献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。”在长丰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,智慧农业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。

来源:幸福长丰

原作者: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 郑茹 任逸玮 文/摄

原标题:【60周年60人】“智” 耕长丰:一颗科技种子长成产业森林